邢台学院图书馆 张运平
我们都是阅读的爱好者,都是钟爱文字的人,所以我们一定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而对我本人而言,这不仅仅是我多年阅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分享的过程,并希望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从阅读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阅读与个人成长、我与阅读几个方面来谈谈。
阅读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
就阅读而言,现在是一个一般的年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早已不是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境况,事实是我们当中的很少人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了,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记得一本书上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在人的心里植根多深,一个国家是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根系所在,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凝结了它的过去,也滋生出新的未来,对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灭其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间对读书阅读的论述,对知识分子的操守要求,数不胜数。北宋时期的大儒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即便在今天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学》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全面、明确地提出了对知识分子的操守与修养要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更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光耀世界的文化经典。阅读就是与经典同行,阅读就是与先贤对话。在阅读中,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悟,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使我们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自觉实践自身的文化使命,这就是传承与弘扬!
但是,令人堪忧的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化工作出了一些问题,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在此般情势之下,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继续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进行更有价值的民族精神创造,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重大课题。我们能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国家已经从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在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强化社会的正能量,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即是明证,各种媒体开展的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善行河北等系列活动的评选与宣扬,意义就在于引导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你我的阅读并非无关轻重,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更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会开启我们的信仰之旅!那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因为实现中国梦,有你!有我!
阅读与个人成长
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这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话,意思就是说通过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气度、襟怀和品性产生变化,形象的说就是石蕴玉而山生辉,水含珠而川生媚。于个人而言,阅读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
首先,阅读给我们更多的知识丰富,让我们认识真相真理,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拓宽知识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对真理的认识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大多来自与我们对世界与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其次,阅读会增加我们对善的理解,引领我们对善的践行。阅读的浸染,让我们心存善念,力行善行。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善的种子,而阅读中汲取的养分会让这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个心怀苍生、敬畏生命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善良,那么对这个势利、功利的现实也是一种有益的改造。第三,阅读让我们拥有深情。这就是美,情感的丰沛是较之于道德的丰满和知识的丰富的高级阶段。通过较长时间和内容丰富的阅读,可以培养我们感物兴怀的能力,让我们对万物生灵报以深情。料峭春寒里,一颗嫩芽的萌发让我们感动生命的坚韧;而从同一个窗口望出去,有人看到的是漫天的星光,有人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这种深情的养成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大自然里去体味,大海、山川、河流、森林、草原都是陶冶我们情愫的好去处,但请大家记得:风景不必在远!大家也可以更多的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情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不能完整、完全地体会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晴雨喜忧,更因为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活不了那么久远。阅读这种方式恰恰能给我们多种多样的间接体验,从而丰富我们的阅历,使我们可以循借自己钟爱的文字,探求、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从容地去接近一些人、一些事,在体味文字美好的同时,我们就会拥有一份坦白的心思,一颗坦率的心灵。阅读的女生最美丽!阅读的男生最帅气!
我与阅读
我和大家的成长轨迹基本相似,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都读了不少的书。课本教材、专业书籍、文学名著,也有通俗读物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连环画、漫画书。是书一路陪伴我们成长起来的。我也毕业于这所学校,算是大家的学长吧。我在这里给大家聊一聊我和阅读的故事。
一九八零年,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了所谓的课外阅读。念师范的姐姐带回家一本《金光大道》,大部头儿,作者浩然。内容不属于当下的时代,但其中几个生动的角色,鲜活的形象一直留存在我的阅读记忆里,贯穿人物之间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斗争情节,当时是那样的吸引我,我想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对情节设置的挑剔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到了中学,大量解禁的文学作品和许多新颖的文学形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课余时间更多的是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那时候是属于文学、属于诗歌的时代,北岛、舒婷、朦胧诗伴我们成长,就在似懂非懂中浸染了我们那个时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1987年我来到邢台学院念书,那时候的图书馆远远没有现在丰富,很多时候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的,于是就有一种现在想来还十分温暖的方式:异地借书来读。给在其他大学念书的同学写信,从那里的图书馆借出来,通过邮局寄来,读完,原路寄回,尼采的几本书就是从河北大学借来的。从那时起,书籍成了我朝夕相伴的朋友。2011年,儿子去南京理工大学读书,成了一名工科男,我除了给孩子带上必须的“银子”和物品之外,特意送了他一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作为父亲,我希望他在做好工科专业的学习与研究的同时,能具有多一些的人文情怀,而今孩子已经念大三了,听孩子讲,我送他的书在他的同学中间传阅,书页都毛边了,心下很是安慰,也是一种期许的实现吧。我希望能多一些如我一样的父亲,这终归是一件于人于己都有益的事情。
一部好书会带着我们走进自己无法到达的世界,让我们去享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阅读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一定阅读积累的人大都有着出色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谓出语字字珠玑,下笔如有神助,说的就是这个。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里多到图书馆来,走走,看看,也许就会与某一本书在这里邂逅,然后阅读成为你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