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工作动态  |  宣传信息  |  理论学习  |  统一战线  |  法制教育  |  媒体校园  |  交流园地  
 
   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交流园地

 
读书方法与读书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30日

 作者 窦建爽

 

我们先来聊聊“书”,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划分,比如之前说的“有用之书、无用之书”;如果按照载体的话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想到的纸质印刷物(包括所有出版的图书、教材、报刊杂志等等)。第二类是这些纸质印刷物的衍生品,它们都是在根据纸质图书文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或多次再加工创作形成的。比如电子书、音频(音乐)视频(电视剧)、影视剧、话剧(音乐会、演唱会)表演等。第三类就是“人”,具体而言,就是人的经历,包括我们的旅行、工作、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真人图书馆”?就是可以让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与你交谈。2000年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本意是为了让不同文明、不同国度和不同宗教的人坐下来好好说话,以消解人类愈演愈烈的暴力和偏见。从“读书”到“阅人”,这个人能比一本书给你提供更多的见识。
一 、 关于读书
说完书,我们再来聊聊“读书”。我们今天所谈“读书”的“书”,主要是指纸质图书。这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容易接触到的。在我们成长和生活中陪伴最久,也最深有感触。
读纸质书的好处:一是有助于思考。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反复看。二是集中注意力。现在的信息大多为碎片方式存在,网络阅读很容易被很多链接、关键词牵着走,纸质书就更容易让人变得专注。三是一般爱看纸质图书人的生活方式都很健康。一般都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纸质书比电子屏幕相对来说更保护眼睛。
读书的态度:一是有良好的心态。你要有读书的意愿,自愿阅读,并且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快乐、很享受的事情。二是要非功利读书。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白道理,不是为了“名利”追名逐利。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怎么去用,我觉得“书”这个东西也不例外。读书不为别人,也不是为了去向别人炫耀自己有多博学多才,跟以后是不是去做学术研究也没有关系
二 、 读什么书
对于我们青年或年轻人来说,读书是为了开拓眼界、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底蕴,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这一目的来说,我觉得应该读的书至少有三类:
第一类:哲学、社会、历史类书籍
其实哲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能够让我们更理性、清楚地看待事物、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谁都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所以对于社会学的知识,我们应该有所了解。历史也是我们需要涉猎的范围之一,唐魏征向李世民进谏时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的就是学习历史对社会现实的借鉴意义。历史毕竟也是由人来记载的,难免夹杂个人或者那个时代的色彩,但总体来说,主要发展脉络还是可以看清楚的。
第二类:文学、美学类书籍
文学和美学可以让我们间接地体验人生、了解生活,提升和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品位,增强心灵的敏感性和精神的丰富性。对于这方面的书可读的比较多,也不用特意推荐。现代的、古代的、国内的、国外的都得读一点,尤其是文化经典,只要有时间都可以读一读。如果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可以搜集一下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或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
第三类:自然科学及综合类
我们应该了解自然,紧跟科学。不能高高在上谈理论,对于科普应用类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包括经济、管理等。
说了这么三大类,也有一些注意事项。第一个是要读原著,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就是尽量去读原作或者公认的评论(译文)版本。第二个是不要太相信所谓的畅销书或成功励志类的书籍。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畅销书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虽然我们把读什么书分了三类,也说了有些书可多读、有些书可少读。但是,总结来说的话,还是要说“开卷有益”,书里面只要有一句话对你有启发,或者一件事让你有所感概或思考,就算没有白读。
三 、 怎么读书
清末文人孙宝碹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光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光读新书,新书皆旧。
各种读书方法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不少,常见纸质图书读书方法有:读书不二法、比较品读法、字斟句酌法、高山仰止法、居高临下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我们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无字之书。无字之书怎么读?就需要拿你所汲取有字之书做钥匙,当与人交流之时、或就自己的经历来解读无字之书。
无论哪种方法,只要适合自己的都可以。总而言之,读书没有什么捷径,但是阅读有要领。
第一,要有耐心,耐心的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毅力。如啃一本很难的书,比如一本晦涩的哲学著作,虽然你觉得这不一定能获得多少知识,但就是看字你也要看完,这样几次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坐下来静下来读书了。
读书也是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
     第二,阅读虽然范围广、但是读书的过程要有系统性。可以以流派、人物、年代、专题等等各种方式,来做一个系统的读书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坚决执行,当然可以随时调整,但是计划好了的大方向是不应该变化的。这样,一个计划完成后,你会有一个系统性的收获,甚至可以就某一方面问题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想法。
     第三,读书不要一个人埋头死读,要与其他人多交流。
     第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注意总结。就是自己一个月总结一次,比较好。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读书的效果做一个总结,这是很重要的。
     四 、 读书状态与生活
     有人可能觉得我又不做研究,做不做笔记没什么关系。其实做笔记跟做学术与否,关系不大。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有些东西不留下点痕迹,过段时间真的就会忘记。比如:老舍在《骆驼祥子》第十章里写:“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
我们应该养成日常阅读习惯,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寿镜吾老先生曾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多人的事情。一本书读完之后,当你有点什么感慨或想法,除了自己写下来,估计还有一种念头或冲动就是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阿根廷原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今天跟大家说这么多,很多到目前我自己也还做不到,所以以上我们共勉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把握当下,充实自我,享受阅读。(任晓璐 整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地址:邢台学院主楼  |     邮编:054001    |     电话:0319- 3650612